解松雪代表:
您提出的关于“关于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”的建议收悉。现答复如下:
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,而社区矫正对象作为经历特殊司法过程的群体,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人顺利融入社会的成效。近年来,中国足彩网司法局聚焦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这一关键环节,将心理服务深度融入矫正全过程,联动专业力量组建服务团队,通过建立个人档案、定期评估、心理矫治等举措,筑牢社区矫正对象对象心理防线,维护社会稳定大局。
一是强化心理服务体系化建设。始终秉持“以人为本”工作理念,紧扣“教育感化、重塑新生”工作方针,在全省 “沙盘疗法”项目获评省司法厅社区矫正教育帮扶示范点的基础上,今年5月联合新乡市红十字会启动 “心光引航” 社区矫正公益项目,搭建起司法行政与红十字人道关怀的协作桥梁。通过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,定期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健康评估、提供常态化心理辅导,持续改善和提升全县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水平。
二是推进针对性心理矫治精准化实施。严格把控入矫第一关,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全面开展入矫心理测评,采用自评症状量表(SCL-90),系统掌握其在躯体化、焦虑抑郁情绪、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心理状态,年均建立心理矫治档案 200 余份,实现全覆盖管理。同时依据测评结果分类施策,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对象,通过一对一访谈实施精准情绪疏导;对存在认知偏差的对象,开设认知行为矫正课程,助力其树立正确价值观;对有再犯罪风险的对象,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,有效降低风险隐患。
三是推动心理服务融入矫正教育全场景。一方面,用活线下服务阵地。以社区矫正执行中心为核心阵地,辐射全县所有矫正对象,每月常态化开展心理教育,在入矫教育中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,不定期举办团体绘画、沙盘体验及心理拓展活动。统筹安排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驻点值班,专门为有心理困扰的矫正对象提供专业咨询与帮扶。另一方面,用好线上服务平台。依托心理老师运营的心理公众平台,推送心理专家录制的语音课程及心理健康知识,实现线上健康教育、咨询解惑等功能,拓宽心理矫治渠道,提升服务可及性,以点带面扩大心理知识传播范围。
下一步,我局将围绕社区矫正心理服务持续发力,进一步筑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特殊群体中的实践根基:
一是织密全域化服务网络。依托各乡镇(街道)司法所,设立心理服务点,统筹我县专业心理咨询师、社会组织、志愿者等力量,做好日常心理疏导和服务对接,实现心理服务“就近可及”;持续深化与红十字会、高校合作,邀请红十字会心理援助专家驻点服务,建立“线上问诊+线下诊疗”双通道服务机制,将心理服务嵌入矫正全流程,推动心理评估标准化,确保矫正措施“因人施策、精准干预”。
二是锻造专业化服务队伍。始终坚持“人才是第一资源”的理念,将队伍能力建设作为提升社区矫正心理服务质效的核心抓手,以专业化赋能推动工作高质量,定期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参加心理知识系统培训,邀请专家开展心理评估、危机干预等技能实操训练,提升其识别和应对矫正对象心理问题的能力;健全激励引导机制,鼓励工作人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,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、业务精湛、兼具矫正执法素养与心理服务能力的复合型队伍,为社区矫正心理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,以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升,彰显司法行政工作的人文关怀与专业担当。
三是拓展多元化服务载体。立足社区矫正对象心理需求多元化特点,创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、艺术疗愈等特色服务,借助小组互动、绘画治疗、音乐放松等富有感染力的活动形式,引导矫社区矫正对象在沉浸式体验中释放心理压力、修复社会关系,让心理服务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参与”。坚持以家庭为重要支撑点,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需要,常态化针对矫正对象家属开展 “家庭心理支持”专题讲座,通过专业引导帮助家属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与支持方法,着力打通家庭支持 “最后一公里”,进而构建起“个人- 家庭-社会”环环相扣的协同支持网络,潜移默化中增强其社会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,真正实现 “矫正一人、温暖一家、平安一片” 的社会治理效能,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柔性力量。
再次感谢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关心与支持,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,以社区矫正心理服务的提质增效,为全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司法行政力量。
中国足彩网司法局
2025年7月23日
                    
豫公网安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