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瑞生委员:
您提出的关于“提升公民法律意识”的提案收悉。现答复如下:
一、主要做法及阶段性成效
(一)构建媒体矩阵 实现普法精准触达
针对您提出的“利用社区媒体普及法律知识”建议,我局重点整合了线上线下社区资源,构建多维度普法传播网络。一是在县域内339个村(居)的电子屏、宣传栏、微信群等平台常态化推送普法短视频、案例解读等内容,覆盖村(居)民超20万人。二是普法讲师团化身“主播”,利用抖音开展O2O双线联动普法,线下深入社区、学校、企业等开展定制化普法活动;线上以抖音直播为延伸,通过实时互动与流量传播,将法律知识输送至更广泛群体,形成“现场深度触达+线上广泛辐射”的宣传合力。三是利用短信平台快速、直观、覆盖广的特点,常态化向社区居民定向发送民法典、反诈等法律知识短信32万条,将“无声”的法律知识通过“有声”的提醒送到千家万户,精准触达重点人群。
(二)创新法治文化载体 提升传播感染力
针对您提出的“制作高质量法治节目和公益广告”建议,我局深化与媒体合作,打造精品内容。一是聚焦大众生活中的法律痛点,打造法治专题节目《延津律师谈》,每周三专业律师用最直白的话语,拆解群众身边常见的法律问题,致力于打造群众掌心的“法律指南”。二是开设“延津人社”直播间,采用“现场直播+政策法规宣讲+岗位推介”模式,解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,发布企业用工需求,为268家企业发布10293个用工岗位信息,实现“政策法规解读+就业服务”双赋能。三是打造优化营商环境访谈栏目《阳光政务面对面》,现场解答企业法律问题,以“面对面”交流推动“实打实”服务,助力企业轻装上阵、健康发展。四是充分发挥户外宣传载体贴近群众、覆盖面广的优势,在县融媒体中心、公交站台、户外大屏等县域重点公共区域投放“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”“宪法在身边”主题公益广告,推动法治宣传融入居民日常生活。五是在“法治延津”公众号上开设“每日一法”专栏,以图文、漫画形式解读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热点,帮助群众提升法律认知水平,增强依法维权意识。
(三)深化实践育人模式 增强普法参与度
针对您提出的“鼓励公民参与法律实践”建议,我局重点推动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,积极探索“互动式+沉浸式”法治宣传新路径,打造“可参与、能体验、有趣味”的普法场景。在我县元宵潮燃夜上,开展“法治灯谜闹元宵”活动,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相结合,为喜庆祥和的节日增添浓厚的法治氛围。联合楹联学会举办法治楹联征稿评选活动,以“联”普“法”,以“书”弘“法”,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楹联文化深度融合。开展法治游园活动,设置“学法不停”“拒绝法盲”“圈住法宝”“拼图尊法”“掷法守法”五项互动游戏集法治五福,以趣味形式推动法律知识入脑入心。“法治+文化+互动”模式,让法律知识从纸面走进生活、融入心间,真正实现普法宣传既有烟火气,更有吸引力。
二、下一步努力方向
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民法律意识,下一步,我局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,持续深化现有工作成果,拓展普法渠道,创新宣传形式,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更加精准化、互动化、常态化,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延津贡献力量。
(一)优化媒体普法矩阵 扩大精准覆盖面
拓展线上普法平台,在现有抖音直播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基础上,探索在本地短视频平台开设专栏,定期推送典型案例解读、法律问答等内容,增强普法内容的时效性和互动性;强化线下精准推送,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,利用电子屏、宣传栏等载体,针对老年人、青少年、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定制普法内容,提高法律知识传播的针对性。
(二)创新法治文化形式 增强传播感染力
打造精品法治节目,继续优化《延津律师谈》等栏目,增加“以案释法”板块,邀请法官、律师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深度解读,提升节目专业性和吸引力;拓展公益广告覆盖面,在公交站台、户外大屏等公共区域增设法治主题公益广告,同时探索在社区电梯、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投放普法短视频,扩大宣传覆盖面;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,继续举办“法治楹联征稿”“法治灯谜”等活动,并探索与本地非遗文化(如剪纸、戏曲等)结合,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。
(三)深化实践育人模 提升普法参与度
拓展“互动式+沉浸式”普法场景,在现有“法治灯谜”“法治游园”等活动基础上,增加“模拟法庭”“法律情景剧”等体验式活动,让群众在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;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,联合教育、司法等部门,在中小学开展“法治进校园”系列活动,如“宪法晨读”“法律知识竞赛”等,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。
(四)强化长效机制建设 确保普法可持续性
完善普法考核机制,将普法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考核体系,定期评估普法效果,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;加强普法队伍建设,组建由法官、律师、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普法志愿者队伍,定期开展培训,提升普法队伍的专业能力;推动数字化普法,探索利用AI、大数据等技术,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。
中国足彩网司法局
2024年7月23日
                    
豫公网安备: